琴曲歌辞。明月引

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
浮云卷霭,明月流光。荆南兮赵北,碣石兮潇湘。
澄清规于万里,照离思于千行。横桂枝于西第,
绕菱花于北堂。高楼思妇,飞盖君王。文姬绝域,
侍子他乡。见胡鞍之似练,知汉剑之如霜。
试登高而极目,莫不变而回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月下的思乡画卷,用自然景象和人文典故交织出深沉的情感。

开篇用洞庭湖的波浪、南飞的鸿雁、萧瑟的秋风,营造出空旷寂寥的秋夜氛围。浮云散开,月光倾泻而下,这种光影变化暗示着人物内心的起伏。随后通过"荆南赵北""碣石潇湘"这些相距遥远的地名,展现出空间的辽阔,暗示思念之情的绵长。

诗人用"万里月光"与"千行泪痕"形成巧妙对应,将无形的月光与有形的泪痕联系起来,把抽象的思念具象化。西第的桂树、北堂的菱花这些家居景物,引出不同身份的思乡之人:有高楼中的思妇、车驾中的君王、流落异域的文姬(蔡文姬)、客居他乡的游子。这些人物群像展现了思念之情的普遍性。

最后四句尤为动人:看到胡人的马鞍像白练般发亮,想到汉家的宝剑如霜雪般锋利,这种联想透露出深切的故国之思。登高远望时,所有景物都令人肝肠寸断,把思乡情绪推向高潮。全诗以月光为纽带,将自然景象、历史典故、人物情感完美融合,展现了人类共通的乡愁。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