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将归操》以河流为比喻,道出了人生进退两难的困境和内心的孤独感。
前六句用河水的深浅变化比喻人生的不同境遇:水深时(困难时)谁能帮我渡过?水浅时(顺境时)谁又会来搅动平静?看似壮阔的河流(指社会或命运)却不肯助我渡到彼岸。这里透露出对现实的无力和失望。
接着用两个强烈对比的意象:把池水抽干捕鱼(比喻急功近利),连蛟龙都会躲开;捣毁鸟巢伤害幼鸟(比喻破坏根本),凤凰必将离去。这两个比喻批评了当时社会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暗示贤者会远离这样的环境。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自我剖白:如果世人都有智慧(能明白这些道理),就该知道我和他们不是同类。天地如此广阔(九州指天下),还是让我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这里既表达了不愿同流合污的傲骨,也流露出找不到知音的孤独。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日常可见的河水、捕鱼、鸟巢等意象,把抽象的人生选择和社会批判说得生动具体。诗人像站在河边自言自语,既有对现实的愤怒,又有超然物外的洒脱,最终选择保持自我、独善其身的道路。这种在困境中坚守本心的态度,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朱右
朱右(1314年-1376年),字伯贤(一字序贤),自号邹阳子,临海章安(今属椒江区)人。生于元仁宗延祐元年,元末从陈叔夏、林景和游,又受文法于李孝光。以荐授庆元路慈溪县儒学教谕,调萧山,擢主簿。至正二十年(1360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转员外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曾诣阙献河清颂,不遇而归。洪武三年(1370年),召修元史。洪武六年,修日历,除翰林院编修。洪武七年,又修洪武正韵。不久,迁晋府右长史。卒于明太祖洪武九年,卒年63岁。他博通经史。著有白云稿五卷,《四库总目》又有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等,并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