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九首

一句举扬宗旨事,法堂上草亦须荒。
回头却说人间话,大地山河常放光。
光未明,无有佛,
三条椽下好商量。岑大虫,
岑大虫,澧州水,
朗州峰。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面上讲的是佛法道理,但内核在说一种通透的生活智慧。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1. 真理不在远方 "法堂上草亦须荒"用草长满佛堂的意象告诉我们:真正的佛法不是死守规矩,连庄严的佛堂都可以任由野草生长。后两句更直白——回头聊人间琐事时,反而能看见山河万物都在发光。意思是真理藏在日常生活里,不在刻意营造的严肃场合中。

2. 破除对形式的执着 "光未明,无有佛"直接打破迷信——没有顿悟时,佛像也只是木头。在简陋的"三条椽下"(普通屋檐下)反而能踏实讨论真理。这里批判那些只追求金碧辉煌寺庙却不懂真谛的行为。

3. 自由的生命状态 结尾突然跳出"岑大虫"(可能指老虎或高僧绰号),配上澧州水、朗州峰的地名,像一幅山水画。这里暗喻:真正的悟道者就像猛兽归于山林般自在,与自然融为一体,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全诗精髓在于:真理不在高高在上的理论中,而在买菜做饭、山水相逢的平凡时刻里。它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用家常话谈大道理,像老虎游于山水般活出本真状态。这种将深奥禅理融入日常的写法,正是其魅力所在。

释思岳

释思岳,号蒙庵。住漳州净众寺,迁鼓山,晚住福州东禅。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有《东禅蒙庵岳和尚语》一卷,收入《古尊宿语要》卷五。《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十八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