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古代皇帝亲自主持的盛大祭祀活动,充满了庄严神圣的氛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场景描写 开篇用"大路""朱旗"勾勒出皇家仪仗的壮观——皇帝乘坐华美的车驾,红色旗帜在皇城排列。就像现代国庆阅兵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皇家气派。
2. 祭祀细节 "帝牛三月系"透露古人祭祀的讲究:提前三个月就要挑选并饲养祭祀用的牛。"田烛九衢明"描写沿途点燃的火把把整个都城照得通明,这种灯火辉煌的场面,类似今天重要节日时的城市灯光秀。
3. 自然与人文交融 诗中"日并龙旒出"把太阳比作皇帝仪仗的旗帜,"山将彩旄迎"则说群山仿佛举着彩旗迎接。这种拟人手法让自然景物也参与到祭祀中,就像今天我们用"山河同悲"表达集体情感。
4. 历史对比 "横汾卑汉咏"暗含典故:汉武帝曾乘船汾河作诗,而本诗作者认为眼前这场祭祀比汉武帝时期更显尊贵。这种对比手法,类似今天我们说"这场晚会超越历届春晚"。
5. 情感升华 结尾"禋祀秉皇情"点明核心:这场盛大仪式承载着皇帝对天地的虔诚。就像现代国家举行重大庆典时,表面是华丽形式,内核是对传统的敬畏。
全诗通过细腻的视觉描写(旗帜、烛火)、巧妙的时间跨度(三个月备祭)、生动的自然拟人,把一场皇家祭祀写得既气势磅礴又情感真挚。就像用文字拍摄了一部古代祭祀纪录片,既有大场面航拍,又有情感特写。
袁袠
袁袠(zhì)(1502—1547)字永之,号胥台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袁鼏第四子。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卒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年四十六岁。五岁知书,七岁赋诗有奇语,廿四岁乡试解元,明年考进士,张璁先看到他的考卷,非常赏识,力主取他为状元。但其余考官误以为这份考卷出于他的党羽之手,就共同商议,把他压低为二甲一名进士。榜发后,张璁见到袁袠,道出缘由,不料袁袠耿直,既不道谢,更不答理,张璁大怒。后来袁袠主持河南乡试,以选拔得人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