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隐君漱流石

束水生烟满中宿,轩辕吹断昆崙竹。猿归峡里不闻声,一片云根压飞瀑。

中有幽人恣遐躅,坐破苍苔弄澄绿。掀云浣翠苦不足,梦入层峦泻金粟。

乖龙抉山巨灵肃,生忧坏此混沌玉。贮得清泠千万斛,畀尔来昆畅心曲。

我生见石不轻爱,今来已作南宫拜。非关磊砢标天奇,远意却在嶙峋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水隐士的画卷,用生动的意象传递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情感。

开头四句像电影镜头:清澈的溪水升起薄雾,传说中黄帝用过的竹笛声在山间回荡。猿猴悄悄回到峡谷,只剩一块巨石镇守飞瀑。这里用"束水生烟""云根压飞瀑"等画面感极强的描写,营造出仙境般的氛围。

中间部分聚焦一位隐士:他随意漫步青苔地,戏玩澄澈的绿水。嫌云彩不够白、山色不够翠,竟在梦中把整座山变成流淌的金色瀑布。这里"掀云浣翠"的夸张想象,表现出隐士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

随后笔锋一转:天神怕他破坏这天然美玉,特意准备了万千清泉,要让后人也能感受这份纯净。这里用神话人物"乖龙""巨灵"的紧张反应,反衬出隐士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最后诗人表白:我向来不爱奇石,今天却像米芾拜石般对它行礼。不是因为它外形奇特,而是嶙峋石骨之外那份超然物外的精神。结尾点明主旨——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表面奇观,而是物象背后高洁的品格。

全诗通过"石-瀑-人"的层层递进,把普通山石写出灵性,把隐士情怀写得既奇幻又真实。最妙的是结尾的转折,提醒我们:欣赏事物要超越表象,体会内在精神。这种"看山不是山"的哲学思考,正是中国传统审美的精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