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
似妾倾心在君掌。人生意气好迁捐,只重狂花不重贤。
宴罢调筝奏离鹤,回娇转盼泣君前。君不见,眼前事,
岂保须臾心勿异。西山日下雨足稀,侧有浮云无所寄。
但愿莫忘前者言,锉骨黄尘亦无愧。行路难,劝君酒,
莫辞烦,美酒千钟犹可尽,心中片愧何可论。
一闻汉主思故剑,使妾长嗟万古魂。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女性口吻讲述了一段苦涩的爱情故事,通过日常物品和自然景象的比喻,道出了感情中的患得患失与无奈。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以物喻情(前四句) 用"双丝银瓶打水"的日常场景作比:就像用丝绳吊着水瓶打深井水,女子把整颗心都系在男子手上,但丝绳随时会断(感情脆弱)。"百尺寒泉"暗示感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却可能一场空。

2. 控诉变心(中间八句) 直言男子贪图新鲜("狂花"指野花),轻视真心。女子在宴会上弹着离别的曲子,含泪回望,用"西山落日"和"无根浮云"比喻感情转瞬即逝。最扎心的是"锉骨黄尘亦无愧"——就算被伤到粉身碎骨,只要对方记得承诺,她也无怨无悔。

3. 借酒消愁(最后六句) 用"千杯美酒易尽,心中愧疚难消"的对比,引出"汉宣帝不忘旧剑"的典故(比喻念旧情),最终化作一声穿越时空的叹息。最后"行路难"三字,既是说感情路难走,也是说人生路艰难。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把卑微又炽烈的爱情写得极具画面感:打水的银瓶、宴席上的筝声、西山的落日,这些意象让抽象的感情变得可视可感。现代人读来依然能共鸣——那种全心付出却怕被辜负的心情,古今皆同。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