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天夜晚的孤独与思念,情感细腻动人。
开篇用"瑶瑟声沉"(珍贵的琴声渐渐消失)和"闭绿窗"(关上绿色纱窗)营造出寂静的氛围,月光下隔着花丛传来狗叫声,暗示夜深人静。这里通过听觉描写(琴声、狗叫)和视觉描写(月光、花丛)勾勒出一个封闭而寂寞的春夜场景。
"彩幡零落"(彩色的幡旗散落)和"宜春字"(写着"宜春"的字样)暗示春天即将过去,节日的装饰已经残破。"绡帐低回"(薄纱帐子轻轻飘动)与"夜缸"(夜灯)相映,展现女子在帐中辗转难眠的画面。
第五六句直抒胸臆:好不容易睡着又被黄莺吵醒,更伤心的是看见成双的燕子飞过。这里用"莺唤醒"和"燕飞双"两个典型春景,反衬出主人公的形单影只。黄莺的欢快与燕子的成双成对,都刺痛着孤独者的心。
结尾用"奢云艳雨"(指代往日的欢爱)与"杨花渡楚江"(飘向远方的杨花)形成对比,暗示曾经的浓情蜜意已如杨花般飘散远去。楚江这个意象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杨花的漂泊无依也象征着情感的无所寄托。
全诗通过春夜景物的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一个女子从外在环境到内心情感的孤独体验。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而是用琴声沉寂、彩幡零落、莺燕成双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特别是最后将感情比作随风飘散的杨花,既美丽又哀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朱纯
朱纯(1417—1493),字克粹,号肖斋,自号龟峰识字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博雅有儒行,太守戴琥深敬礼焉,钦授翰林院简讨召修。正统元年官兵科给事中,后刑科给事中。曾与罗颀、张浩等结“鉴湖吟社”,著有《淘铅集》、《驴背集》、《自怡集》、《农余杂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