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简迁国子博士

杨君解墨绶,去作国子师。
邑人十万户,遮道婴儿啼。
曩岁天旱苦,赤地无馀遗。
饥殍千百辈,上山争采薇。
采薇有时尽,讵能救长饥。
慨然顾自任,舍我将告谁。
昧爽出厅事,日暮忘旋归。
大家贮陈粟,出粜不敢迟。
偷儿纷狗鼠,锄治如平时。
一意摩手抚,如子得母慈。
明年麰麦登,比屋无流移。
史牒载循吏,于今亲见之。
我亦受一廛,惜哉轻语离。
桥山未迄役,酌饯疏酒卮。
聊述路人颂,持作送君诗(《鄱阳县志》卷一九)。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好官杨简的故事,用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来说是这样的:

杨简本来在地方当官(解墨绶就是卸任的意思),被调去中央当国子监博士(相当于国立大学老师)。当地老百姓舍不得他走,连小孩都拦在路上哭——这说明他确实深得民心。

接下来诗人解释为什么大家这么爱戴他:前些年闹旱灾,地里颗粒无收(赤地就是光秃秃的土地),老百姓饿得挖野菜充饥(采薇就是摘野豌豆)。但野菜哪够吃啊?这时候杨简挺身而出,从早到晚拼命工作(昧爽是天刚亮,旋归是回家),逼着富户开仓卖粮(大家指大户人家),整治趁乱偷抢的坏人像打老鼠一样干脆。他像母亲照顾孩子般细心安抚百姓,第二年麦子丰收,没人逃荒了。

最后诗人说:史书上记载的好官,我今天亲眼见到了!可惜我也要搬走了(受一廛是分到一块地住),来不及参加送行宴(桥山可能指送别地点),就写下老百姓的称赞当作送别礼物。

这首诗好在哪里? 1. 用具体事例说话:不说空话套话,而是用抗旱救灾的真实故事展现好官形象 2. 对比强烈:灾年"饥殍千百辈"和来年"比屋无流移"的对比,突出政绩 3. 比喻生动:把贪官比作狗鼠,把爱民比作慈母,一听就懂 4. 感情真挚:从百姓啼哭到诗人惜别,都透着真心实意

简单说,这就是一首古代版的"百姓给好官送锦旗",只不过用诗歌形式记录了下来。现在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一个好官实实在在为民办事的样子,以及老百姓最朴实的感恩之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