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忆吹箫(秋意)
更不成愁,何曾是醉,豆花雨后轻阴。似此心情自可,多了闲吟。秋在西楼西畔,秋较浅、不似情深。
夜来月,为谁瘦小,尘镜羞临。
弹筝,旧家伴侣,记雁啼秋水,下指成音。听未稳、当时自误,又况如今。那是柔肠易断,人间事、独此难禁。雕笼近,数声别似春禽。
夜来月,为谁瘦小,尘镜羞临。
弹筝,旧家伴侣,记雁啼秋水,下指成音。听未稳、当时自误,又况如今。那是柔肠易断,人间事、独此难禁。雕笼近,数声别似春禽。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秋天里一种淡淡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
上片开头说"更不成愁,何曾是醉",意思是这种情绪连"愁"都算不上,也不是喝醉了的感觉。雨后豆花开放,天色微阴,这种天气正好和作者的心情很配。秋天刚到,西楼边的秋意还不深,但作者心里的感触比真实的秋天更深。夜晚的月亮似乎也变瘦了(拟人手法),作者都不好意思照镜子,暗示自己可能也因为忧愁而憔悴。
下片转入回忆。作者想起过去弹筝的伙伴,记得他们曾演奏描写秋天雁叫的曲子。但现在听这些音乐,总觉得不够完美,就像当年自己没好好珍惜一样,更何况现在时过境迁。人世间的离别最让人柔肠寸断,难以承受。最后听到笼中鸟叫,声音却像春天的鸟鸣,和秋天的氛围形成对比,更添几分惆怅。
整首词的特点是: 1. 把秋天景物和内心感受巧妙结合 2. 用"月瘦""羞镜"等拟人手法形象表达愁绪 3. 通过音乐回忆带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4. 结尾用春禽的叫声反衬秋愁,余韵悠长
这种若有若无的愁绪,正是很多人在季节变换时都会产生的微妙感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它准确捕捉并表达出来了。
吴元可
吴元可,南宋末遗民词人,生卒事迹均不详。号山庭,禾川(今江西永新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