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花
色红可使紫,叶单可使千。
花小可使大,子少可使繁。
天赋有定质,我力能使迁。
自矜接花手,可奋造化权。
众闻悉惊诧,遣我屡叹呈。
用智固巧矣,天时可易欤。
我欲春采菊,我欲冬赏桃。
汝能栽接,汝汝巧亦徒劳。
雨露草必生,雪霜松不死。
不死有本性,必生亦时尔。
汝之所变易,是亦时所为。
时乎不可违,何物不随时。
花小可使大,子少可使繁。
天赋有定质,我力能使迁。
自矜接花手,可奋造化权。
众闻悉惊诧,遣我屡叹呈。
用智固巧矣,天时可易欤。
我欲春采菊,我欲冬赏桃。
汝能栽接,汝汝巧亦徒劳。
雨露草必生,雪霜松不死。
不死有本性,必生亦时尔。
汝之所变易,是亦时所为。
时乎不可违,何物不随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人工嫁接花木的技巧与自然规律的对比,核心思想是:人可以靠技术改变植物特性,但终究无法违背自然规律。
前半部分(前12句): 诗人炫耀自己嫁接花木的本事——能把红花变紫、单瓣变重瓣、小花变大、少果变多果。他觉得自己掌握了改造自然的权力,旁人看了都惊叹不已。这部分展现了人类对改造自然的自信和骄傲。
后半部分(后12句): 笔锋一转,用自然规律来泼冷水。诗人想冬天看桃花、春天赏菊花,但即便有嫁接技术也做不到。就像雨水滋润野草自然生长,松柏天生不怕霜雪,每种植物都有与生俱来的特性,这些特性是由季节规律决定的。最后点明:人类能改变的只是表面,真正决定一切的还是自然规律("时"),万物都必须顺应时节。
全诗用嫁接技术作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人类可以发挥聪明才智改造事物,但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就像现代人能用科技培育新品种,却不能让芒果长在北极。诗中"时"字重复出现,强调自然法则不可违抗,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在今天依然有启示意义。
陈瓘
陈瓘(1057-1124年),字莹中,号了斋,沙县城西劝忠坊人。宋元丰二年(1079年)探花,授官湖州掌书记。 历任礼部贡院检点官、越州、温州通判、左司谏等职。 陈瓘为人谦和,不争财物,闲居矜庄自持,不苟言谈,通《易经陈瓘于书法,造诣亦颇深。真迹传世唯《仲冬严寒帖》。李纲曰:“了翁书法,不循古人格辙,自有一种风味。观其书,可以知气节之劲也。”邓肃曰:“开卷凛然,铜筋铁骨,洗空千古,侧眉之态,盖鲁公之后一人而已。”明陶宗仪曰:“精劲萧散,有《兰亭》典型”。由是观之,其书法出神入化,可谓高妙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