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杂咏二首 其一

羲和无停轨,寒暑更相易。
岁暮谁不归,独为远行客。
荆榛当路衢,乌鸢翔我侧。
疾风吹沙尘,白日忽以匿。
筋骨既憔悴,感此增怵惕。
悠悠赴壑鳞,戢戢归林翼。
物性有如此,行役不遑息。
阊阖不可攀,阆风不可即。
果腹适莽苍,浩荡将安极。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行客在寒冬季节跋涉的艰辛和内心的感慨。让我们逐句解析,看看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象和人物心情来表达情感的。

首句“羲和无停轨,寒暑更相易。”羲和是传说中的太阳神,这里的意思是说太阳不停地运行,寒暑交替。诗人用太阳的永恒运行来比喻时光的流逝,时光既不为任何人停留,也不为任何人特地停留。紧接着“岁暮谁不归,独为远行客。”岁暮意味着冬天,季节已晚,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回家团聚,而只有诗人还在远方漂泊。这里突出了诗人孤独远行的处境。

接下来,“荆榛当路衢,乌鸢翔我侧。”诗人行走在荆棘和灌木丛生的小路上,周围是乌鸦和鸢鸟盘旋,这里通过自然景象的描述,渲染了诗人孤独无助的氛围。接着“疾风吹沙尘,白日忽以匿。”疾风夹杂着沙尘,太阳被天边的乌云遮住,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和未知的危险。诗人通过这种恶劣的天气,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艰难。

“筋骨既憔悴,感此增怵惕。”出行的路途让诗人的身体变得疲惫不堪,但他心情更加沉重,因为想到这些不易的境遇。这种心绪上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

“悠悠赴壑鳞,戢戢归林翼。”这里的“鳞”和“翼”分别比喻流动的鱼和飞翔的鸟,它们在水和空中自由来去,而人类却被迫走在路上,暗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奈。

“物性有如此,行役不遑息。”诗人感叹自然界的规律,即使对动物来说也是如此,它们依然按照自己的本能生活,而人类却无时无刻不在赶路,没有片刻的停歇。这里流露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奔波劳碌现状的不满。

“阊阖不可攀,阆风不可即。”阊阖和阆风这里指传说中的天门,意思是天门难以到达,暗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难以实现。

“果腹适莽苍,浩荡将安极。”诗人最终只能在荒野中充饥,走向一个无尽、无法预测的远方。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中寻求出路而不得的无奈和迷茫。

整首诗借景抒情,通过冬日的自然景象和旅人的心境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奔波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时彻

(1500—1577)浙江鄞县人,字维静,一字九一,号东沙。受业于族子张邦奇,治程朱学。嘉靖二年进士。历官福建、云南、山东、湖广、四川,所至有政绩,终官南京兵部尚书。五十三岁罢官里居。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明文范》、《善行录》、《救急良方》、《芝园定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