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一位名叫寂公的僧人的怀念,以及对自己漂泊人生的感慨。
前四句是回忆:诗人掰着手指数日子,想起多年前(癸丑年)和寂公师父一起听山间泉水的情景。那时梧桐树高大却枝叶稀疏,月亮刚升起来,破旧的屋子里两个人都睡不着。这里用"高梧""古屋"的冷清画面,烘托出两人深夜长谈的孤独氛围。
后四句转到现状:分别后自己虽然过着隐居生活("青云寄迹"指隐居山林),但经历战乱后已白发苍苍。如今莫名在莲花峰下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每当傍晚听到蝉鸣,一半的思乡之情都被勾起来了。最后一句特别巧妙,把抽象的乡愁具象成暮蝉的鸣叫,仿佛蝉声承载着他一半的思念。
全诗用今昔对比的手法,通过"翠微泉"与"暮蝉"、"共师"与"独眠"的对照,展现诗人从青春到衰老的心路历程。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我们都老了"的唏嘘感,以及乱世中人对纯真过往的怀念。诗中所有景物——冷月、荒屋、白发、蝉声,都在为这种人生沧桑作注脚。
翁承赞
翁承赞(859~932) 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翁氏为礼乐名家,东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检校右散骑常侍;祖则,官大理司直;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赠光禄少卿,累迁少府监,居兴福里,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