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长城为切入点,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历史的厚重与苍凉。

开头两句点明长城是秦始皇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建,一个"嗟"字透露出诗人对耗费民力的叹息。三四句笔锋一转,提出治国关键不在高墙而在仁德——若君王有德,天下自然归心,何须筑墙?这里用"四海为家"的比喻,生动展现了理想中的太平盛世。

五六句将镜头拉远:往事如烟,但天地永恒;昔日巍峨的城墙如今已被草木掩埋。最后两句尤为震撼:那些修筑长城的苦役遗骨,至今仍在风沙中哀泣。诗人用"哭风沙"这个意象,让飘散的亡魂与永恒的自然形成强烈对比,控诉了暴政对普通人的摧残。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用白描手法勾勒的纪录片。通过长城这个符号,既反思了暴政的代价,又寄托了对仁政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结尾——风沙中的哭声,让两千年前的苦难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叩击人心。

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以字行。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见《唐诗纪事》卷四六、《唐才子传》卷六,《全唐诗》存其诗两卷。曾作《闺意献张水部》作为参加进士考试的“通榜”,增加中进士的机会。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装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值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