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徐积余小檀栾室校词图
记玉台、分韵写新词,付与小银筝。
正翠奁研墨,锦笺按谱,一样关情。
消受尊前红烛,艳影照娉婷。
稳听芦𢅏外,湘水秋声。
此日江南倦旅,算晓风残月,酒梦都醒。
费十年心血,收拾众香亭⑴。
是断肠、家山愁念,莽天涯、歌板共飘零。
应同笑、白头红袖,换了浮名。
正翠奁研墨,锦笺按谱,一样关情。
消受尊前红烛,艳影照娉婷。
稳听芦𢅏外,湘水秋声。
此日江南倦旅,算晓风残月,酒梦都醒。
费十年心血,收拾众香亭⑴。
是断肠、家山愁念,莽天涯、歌板共飘零。
应同笑、白头红袖,换了浮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文人校订词集的雅致场景,同时抒发了漂泊人生的感慨。
上阕用细腻笔触勾勒出一幅文艺沙龙画面:一群文人在精致书房里填词谱曲,墨香与烛光中,才子佳人相对而坐。女子轻拨银筝,湘江流水声与乐声交融,营造出风雅闲适的氛围。这里的"小檀栾室"指代文人雅集的书斋,"芦𢅏"是古代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
下阕笔锋一转,道出十年漂泊的辛酸。词人像所有离乡游子一样,在江南过着倦旅生活,曾经的风月欢愉都成过眼云烟。"十年心血"指校订词集的艰辛,而"众香亭"暗喻词坛盛事。最动人的是结尾的自嘲:半生追求的文名,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还不如寻常人家的白头相守来得实在。
全词通过雅集与羁旅的对比,展现了中国文人典型的精神世界:既追求艺术至境,又难逃现实漂泊;既渴望文坛留名,又向往平凡温暖。这种矛盾心理通过"校词"这个具体事件生动呈现,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