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青岩隐居图歌

青岩之峰几千尺,中有隐居山别翼。
龙门高插势穹窿,宛与齐山并苍碧。
涧南涧北环两溪,沃壤平原美泉石。
翠蒲瑶草郁芬芳,屹立双楹面森戟。
徵君素非隐者徒,涵泳膏腴富千亿。
华川名胄世儒宗,师友渊源重今昔。
文章光焰焕骊珠,词藻声华烂和璧。
偶欣林壑寄閒情,岂比烟霞滞飞舄。
皇明真主聿龙兴,卓起幡然应先辟。
佐州裁史冠文林,宠渥骈蕃照沦迹。
远使边夷执节倾,精忠耿耿明胸臆。
汉家马援誓革尸,曷愧荒榛秋露滴。
佳嗣超腾早曳裾,永继文声光史籍。
天朝继统际仁明,太学高迁宜遽陟。
曩过空山索我图,为写潺湲勉相忆。
梦追清濑听猿啼,落月高悬当绝壁。
万里岷峨别四春,京华忽喜离情涤。
烂熳雄文应墨新,不惭班马传芳迹。
继志宁忘梓泽情,白头终许从安适。
黼黻皇猷正迩期,坐对青岩犹目历。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题青岩隐居图歌》描绘了一幅山水隐居图,同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事业的思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山水画卷:隐居的理想之地 诗歌开头用夸张的手法("几千尺")描绘青岩山的高耸壮丽,接着用"龙门""双楹"等意象勾勒出险峻而幽静的环境。两溪环绕、沃土芬芳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一处与世隔绝的桃源。这里的隐居者住在美景中,有翠绿的蒲草和芬芳的瑶草相伴,生活清雅脱俗。

2. 隐居者的双重身份 诗中提到的"徵君"(指受朝廷征召的隐士)其实并非真正的隐士,而是拥有丰厚家产的文人。他出身名门,学问渊博,文章写得像珍珠般光彩夺目。他偶尔寄情山水,但并不会像修仙者那样沉迷自然。这里暗示了古代文人"仕隐两全"的理想——既能享受山林之乐,又不放弃功名事业。

3. 功名与忠义的赞颂 后半段笔锋一转,歌颂这位文人响应明朝皇帝的征召,出任官职的功绩。他治理州县、编修史书,甚至出使边疆时都保持着忠诚。诗人用汉代名将马援的典故,赞扬他不惧生死的精神。即使死后葬在荒郊,他的忠义也像秋露般纯洁。

4. 代际传承与文人理想 最后提到这位隐士的后代也继承了文采,在太学任职。诗人回忆起当初应对方请求画这幅《青岩隐居图》的情景,如今在京城重逢,用雄文墨宝延续着文人的传统。结尾"白头终许从安适"道出终极理想:年轻时建功立业,年老后回归山水,完成中国文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循环。

诗歌的魅力在于: - 用壮丽山水反衬人的精神境界 - 巧妙平衡"隐逸"与"仕途"的矛盾 - 通过祖孙三代的故事展现文人的价值观传承 - 最后落点在"功成身退"的传统智慧上

就像一幅慢慢展开的卷轴画,诗人先带我们看山看水,再看人的故事,最后领悟到中国文人骨子里对自然与功名的双重眷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