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 丙戌除夕

重照山河,烛花依旧啼红泪。
浮云一霎变阴晴,何况经年事。
不忆蒪鲈故里,忆天涯、寒梅旧蕊。
拨残烬焰,宛转春灰,难温冰意。
多少凄凉,梦痕分付清尊洗。
病怀消尽昔时狂,斟酒先愁醉。
野哭夷歌四起,渐长宵、悲欢倦理。
晓鸡休唱,知道明朝,人间何世?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46年除夕,作者通过描绘战乱年代的除夕夜,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漂泊的悲凉。

上阕以烛火开篇,"烛花啼红泪"用拟人手法,把烛火滴蜡比作流泪,暗示作者内心的悲痛。"浮云变阴晴"比喻时局动荡,带出"经年事"的沧桑感。后六句写游子思乡,但思念的不是家乡美食,而是象征高洁的"寒梅",暗示精神追求。拨弄烛灰却"难温冰意",体现内心难以温暖的孤寂。

下阕转入直接抒情。"凄凉"二字定调,借酒消愁却"先愁醉",矛盾心理凸显痛苦。"野哭夷歌"描绘战乱惨状,"悲欢倦理"体现麻木心态。结尾三句最震撼:作者反常地让公鸡"别报晓",因为根本不想知道"明天会怎样",这种对未来的彻底绝望,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

全词艺术特色鲜明:烛火、浮云等意象贯穿始终;"啼红泪""难温冰意"等修辞生动;从个人乡愁扩展到家国情怀,情感层层递进。通过一个不眠的除夕夜,记录了整个时代的创伤记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