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禅智寺上方演大师院

石林高几许,金刹在中峰。白日空山梵,清霜后夜钟。
竹窗回翠壁,苔径入寒松。幸接无生法,疑心怯所从。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感悟。

前四句写景:高高的石林深处,佛寺的金顶矗立在山峰上。白天山间回荡着诵经声,深夜的寒霜中传来清冷的钟声。这里用"空山梵""后夜钟"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宗教氛围。

五六句继续写寺院环境:竹窗映着青翠的山壁,长满青苔的小路通向幽深的松林。"翠壁""寒松"这些冷色调的意象,配合"苔径"的细节,突出了寺院的清幽古朴。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庆幸能接触到"无生法"(佛教指超越生死的真理),但内心仍有疑惑,不知该追随哪条修行之路。"疑心怯所从"这个心理描写很真实,展现了普通人接触高深佛法时的敬畏与迷茫。

全诗妙在将景物与心境自然融合:石林、金刹、钟声等意象构成庄严的佛教道场,而"幸接""疑心"则透露着凡人的虔诚与困惑。这种"景中有情,情中有思"的写法,让读者既能感受到深山古寺的意境,又能体会修行者的心路历程。

崔峒

崔峒(一作洞),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耿湋、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崔峒的诗现在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