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閟堂

昔闻王子猷,借宅亦种竹。
此君固可喜,人亦清不俗。
伯氏贫而癯,一饭不饱肉。
堂前自经始,护此无尽绿。
一官岁强半,余日如转烛。
待其长稚子,而已牵归毂。
何由享嘉荫,偿我志愿足。
应烦彼邦人,日报平安福。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爱竹之人的生活故事,语言平实却充满生活哲理。

开头用了个典故:东晋王子猷(王徽之)即使租房子住也要种竹子。诗人说自己虽然也爱竹,但更看重人的品格要像竹子一样清高不庸俗。

接着诗人描述自家情况:哥哥家境贫寒,瘦弱到连饭都吃不饱。但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堂前种了竹子,细心照料这片绿色。这里竹子象征着高洁的精神追求,即使物质匮乏也不放弃。

然后诗人感叹做官的日子过得飞快,像转动的蜡烛一样转眼即逝。等竹子长大时,自己可能已经被调任他乡。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和身不由己的无奈。

最后诗人自我安慰:虽然不能亲自享受竹荫,但希望当地人能替他照看竹子,每天报个平安就好。这种豁达的态度展现了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全诗通过种竹这件小事,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精神家园的坚守,以及在现实困境中保持豁达的智慧。最打动人心的不是竹子本身,而是人在物质贫乏时依然保持的精神追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