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行 和融谷

牵牛花外,濛濛雨、愁绝江淹一赋。
鲤鱼风近,青雀舟横,吹散鬓丝如许。
酒客零星,醉向长亭,远望正有,宾鸿南去。
唱河梁、又蚤青山将暮。
延伫。
屈指金门词伯,似病沈、于今堪数。
八柱堂西,伏波岩北,驱尔三年閒住。
恰有柔奴作伴,藤梢橘刺,引出怀人句。
喜归来便是,去时愁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场秋雨中的离别愁绪,以及漂泊多年后归来的复杂心情。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上片(开头到"又蚤青山将暮")像一组电影镜头: • 开篇用牵牛花和细雨营造朦胧忧伤的氛围,借用南朝江淹《别赋》的典故暗示离愁。 • "鲤鱼风"(九月秋风)吹乱头发,暗示人在渡口准备远行。酒客们醉倒在长亭,目送大雁南飞,就像自己即将启程。 • 最后用"青山将暮"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暮年,时间感很强。

中片("延伫"到"驱尔三年閒住")是回忆片段: • 作者驻足回想京城(金门)的文人好友,如今多已病弱凋零。 • "八柱堂""伏波岩"这些地名暗示自己像被放逐般在外漂泊三年,过着闲散无奈的生活。

下片("恰有柔奴作伴"到最后)出现转折: • 幸好有温柔伴侣(柔奴)陪伴,藤蔓橘刺这些日常景物也能引发思念。 • 结尾最妙:当年带着忧愁离开的地方,如今归来时竟成了欢喜之地——这种悲喜转换道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悟。

全词妙在: 1. 时空跳跃自然,从眼前雨景→回忆漂泊→最终归来,像翻相册般展现人生片段 2. 用"鬓丝如许"(白发)、"青山将暮"等细节悄悄流露年龄焦虑 3. 结尾的"愁处变喜处"充满生活哲理,暗示心境比境遇更重要

就像我们现代人翻看老照片:当年觉得辛苦的打工岁月,如今回想却成了珍贵记忆。这种苦乐转化的体验,古今相通。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