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桃源行效何判县钟作(丙子十二月。)

冀州以北健蹄马,一旦群嘶庐霍下。
睢阳不遇双貂公,总是开关迎拜者。
燎原燄燄春复春,不惟捧水惟益薪。
海门浪沸会稽坼,血泪交流草莽臣。
举手日边远与近,不知官守何人问?
仲连未即蹈东海,元亮至今尚东晋。
桃源深处无腥尘,依然平日旧衣巾。
拟学渔郎棹舟入,韩良宁忍终忘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年代中知识分子的困境与理想追求。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前四句用战马嘶鸣的景象,暗喻元朝军队南下攻宋的局势。"冀州以北"的战马突然出现在南方"庐霍",暗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诗人感叹如果没有忠臣(双貂公指张巡、许远)坚守,人们只能开关投降。

中间八句描写亡国惨状:战火连年(燎原焰焰)、官员们不仅不救火反而添柴(捧水益薪的比喻),东南沿海也沦陷(海门、会稽)。诗人以"草莽臣"自比,表达血泪交加的亡国之痛。他质问朝廷官员(日边指皇帝身边)为何不问政事,并借鲁仲连(宁死不屈)和陶渊明(隐居避世)表达自己的选择。

最后四句转向理想中的桃花源:那里没有战乱腥尘,人们保持高洁品格。诗人想学渔夫寻找桃源,但结尾"韩良宁忍终忘秦"用张良典故,表明自己终究无法忘记国仇家恨。

全诗通过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展现了一个爱国文人在乱世中的痛苦挣扎:既想逃避现实寻找净土,又无法真正放下对国家的责任。诗中战火与桃源、血泪与衣巾的意象对比强烈,生动传达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