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昊天寺宝严塔

旭日烧铜轮,赤气绕车毂。
平步登青天,陆海一龙窟。
宝藏沙劫开,突兀翻地轴。
瑰奇入霄汉,缔构穷土木。
高穿翡翠笼,直到莲心出。
错落金鲸鳞,蹭蹬木蛇腹。
致身知几层,如觉重锦束。
巧碎雕锼心,力尽撑拄骨。
合沓三天神,倚叠万国佛。
丹青杂珠琲,新若手未触。
盘盘老风烟,天门锁寒玉。
乾坤一柱旁,日月互生没。
六年五入燕,空为眼中物。
于今始一登,顿觉超凡俗。
旷宇凌高寒,飘飘肆遐瞩。
海卷碣石回,天压阴山覆。
芦沟一衣带,居庸险何足。
苍苍金台云,青青蓟丘竹。
昔贤今不见,怅望空注目。
下视极羽渊,黄熊尚盘屈。
窟宅几千祀,潜奸富凶毒。
魑魅不能禦,何人与驱逐。
燕云割山河,神州疆理蹙。
称臣又呼父,万古天王辱。
一登还百忧,惨澹意回复。
安得脱世网,对此倾醽醁。
慷慨浇心胸,醉向天边宿。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昊天寺宝严塔时的所见所感,既有壮丽景色的赞叹,也有深沉的家国忧思。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登塔见闻(前24句) 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描写登塔过程:太阳像烧红的铜轮,赤霞缠绕车轴,仿佛平步登天。塔身瑰丽奇绝,建筑工艺精湛,内部装饰华美——金碧辉煌的雕刻、重叠的佛像、崭新的彩绘,让人感觉置身天宫。这里通过"翡翠笼""金鲸鳞""木蛇腹"等意象,突出塔的高耸和结构的精巧。

第二部分:俯瞰山河(中间16句) 站在塔顶,诗人视野豁然开朗:天地如柱支撑,日月交替。他六年五次来燕京,如今终于登顶,顿觉超脱凡俗。远眺可见碣石山、阴山、衣带般的芦沟河,险要的居庸关也显得渺小。金台云、蓟丘竹勾起对历史贤人的追忆,但"昔贤今不见"又暗含失落。

第三部分:忧国伤时(最后16句) 当目光下移,诗人情绪急转:深渊中盘踞着象征奸邪的黄熊(典故出自大禹治水时鲧化黄熊),暗喻国家积弊。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神州疆土萎缩,称臣纳贡的屈辱让他痛心。"一登还百忧"道出知识分子面对山河破碎的无力感。结尾想借酒消愁,醉卧天边,实则更凸显了悲愤难平。

诗歌亮点: 1. 空间对比:从"高穿翡翠笼"的仰视,到"下视极羽渊"的俯看,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带出情绪转折。 2. 双线结构:明写登塔过程,暗藏忧国线索,由景生情自然过渡。 3. 隐喻手法:用"黄熊盘屈"影射朝中奸佞,"魑魅不能禦"暗讽统治者无能。 4. 历史厚重感:通过"金台云""蓟丘竹"等典故,将个人体验与民族记忆联结。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风景记录,更是一位爱国者在登高时爆发的家国情怀。那些对建筑细节的惊叹、对壮阔山河的描绘,最终都化作对现实的叩问,让读者感受到美景背后的时代悲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