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斋陈大卿政成之暇蒐讨河渠为乡国长久虑开万世利非君侯其谁属因效一得以广盛心焉
四明瀛海壖,大田沃多稼。
三江纳行潦,九谷偏畏夏。
治水宜讲行,时哉及閒暇。
方当暑如惔,孰谓晴可乍。
十雨非所忧,一暴良已怕。
东有钱湖浸,寒玉渺无价。
西有它山源,盈科通昼夜。
维此两支邑,厥田俱下下。
问之何因尔,水道无所舍。
河伯空望洋,旱魃巧乘罅。
缅思井田规,畎浍分溆汊。
培浚傥高深,怒潮敢雄跨。
官但督赋舆,谁肯趋田驾。
六辅能即功,百泉岂难坝。
愿言均此施,利泽侔造化。
尽复淮南陂,端可侪杜亚。
三江纳行潦,九谷偏畏夏。
治水宜讲行,时哉及閒暇。
方当暑如惔,孰谓晴可乍。
十雨非所忧,一暴良已怕。
东有钱湖浸,寒玉渺无价。
西有它山源,盈科通昼夜。
维此两支邑,厥田俱下下。
问之何因尔,水道无所舍。
河伯空望洋,旱魃巧乘罅。
缅思井田规,畎浍分溆汊。
培浚傥高深,怒潮敢雄跨。
官但督赋舆,谁肯趋田驾。
六辅能即功,百泉岂难坝。
愿言均此施,利泽侔造化。
尽复淮南陂,端可侪杜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宁波地区(四明)的农田水利问题,表达了作者对改善农业灌溉、造福百姓的迫切期望。全诗用通俗的比喻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三个核心内容:
1. 农田的困境 开头用"大田沃多稼"形容土地肥沃,但紧接着指出致命问题:三江(河流)在夏季要么泛滥要么干旱("九谷偏畏夏")。就像现代人种地靠天吃饭,雨季怕涝,晴天又怕旱灾突然来袭("十雨非所忧,一暴良已怕"),农民完全被动。
2. 水利资源被浪费 诗中提到宁波有两大水源:东边的东钱湖("寒玉"形容湖水清澈珍贵)和西边的它山堰水源,明明水源充足("盈科通昼夜"),但下游农田却仍是贫瘠的"下下田"。作者用"河伯空望洋"这个神话典故幽默地说:水神看着茫茫大水没用处,旱魃(旱灾妖怪)却钻空子捣乱。
3. 治水建议 作者提出要像古代井田制那样修沟渠("畎浍"),挖深河道、筑高堤坝,让潮水不敢倒灌。他批评官员只会催税("督赋舆"),没人真正下田考察。最后用两个成功案例(汉代"六辅渠"和唐代"百泉坝")鼓励当地学习历史经验,只要肯动手,就能创造堪比"淮南陂"(著名水利工程)的奇迹。
诗的魅力在于: - 用"暑如惔"(热得像烧烤)、"旱魃乘罅"(旱灾像小偷)等生活化比喻让治水话题生动有趣 - 通过"寒玉无价"与"田俱下下"的对比制造强烈反差,突出问题的荒谬性 - 结尾"利泽侔造化"(功德堪比大自然)的豪迈宣言,展现古代知识分子的实干精神
全诗就像一篇古代版的"民生提案",既有实地调研,又有解决方案,还暗含对官僚主义的讽刺,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办实事"的热忱。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