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从李白《长干行》等诗中可以知道,唐时江南的商业城市,市井风俗是开化而淳朴的,男女孩童可以一同玩耍,不必设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情景。于鹄这首《古词·东家新长儿》,也反映着这样一种生活现实。
这首诗未用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而取第一人称的“代言”体裁。一位少女提起她的东家少年,似乎全是没紧要的话语,却语语饱含热情,说来十分天真动人。
少女首先提到双方同岁的事实,“东家新长儿,与妾同时生”。通常看来,这不过是寻常巧合而已。
但这寻常巧合由少女津津道来,却包含一种字面所无的意味。每当强调两个人之间牢不可破的情谊时,人们常说“虽然不能同生,也要共死。”似乎两人情同手足而不同生,乃是一种遗憾。而男女同岁,似乎还暗示着某种天缘奇遇。
其次,她又提到“并长——两心熟”。“并长”二字是高度概括的,其中含有足以让人终生回忆的事实:两家关系良好,彼此长期共同游戏,形影相随,有时恼了,一会儿又好了。童年的回忆对任何人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伙伴感情也特别亲密,尤其是一男一女之间。“两心熟”,就不光是形影相随而已,而是知心体己,知疼着热。在少时是两小无猜,长成就容易萌生出爱峦。所谓“天涯海角觅知音”“两心熟”是很重要的条件。
最后一句提到的事实更平常,也更微妙:“到大相呼名。”因为自幼以名相呼,沿以成习,长大仍然这样称呼,本是平常不过的事,改称倒恰恰是引人注意的变化。另一方面,人际间的称呼,又暗示着双方的亲疏关系,大有考究。越是文明礼貌的称呼,越适合于陌生的人;关系密切,称呼反倒随便。至于“相呼名”,更是别有一层亲昵的感觉。
短短四句只说着不打紧的话,却处处溢泄出一种青梅竹马之情。此外,诗中两次提到年龄的增长,即“新长”和“到大”,也不容轻易放过。男“新长”而女已大,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属于生理的。男女孩童的友爱,和少男少女的感情,其间有质的区别。
“到大”之后,再好的男女也须疏远,这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制约的,并不以会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古词》的女主人公在心中叨念东家少年——往昔的小伙伴——的时候,或许也感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吧。他们虽然仍沿袭着以名相呼,却不免经常要以礼相见了。
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今昔之感,就没有什么必要对往事津津乐道了。
这首诗的语言浅近,著色素淡,但取材巧妙。民谣说:“无郎无姊不成歌”。可见情歌总是很动人的。这首诗并不明言爱情,就此而言可以说是“无郎无姊”,但这种欲言又止、处于萌芽状态的爱情,却风度绝妙。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古词三首》用三个生活片段,展现了古代普通女子的情感世界,语言直白却充满画面感。
第一首像个小偷的独白:女子用金线绣的地毯上落满灰尘(暗示生活寂寞),她偷了支凤凰钗(可能是嫁妆),却跑到门口送给路人。这种矛盾行为透露出她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就像现代人发朋友圈求点赞,只不过她用更戏剧化的方式表达。
第二首写了个机灵的小女孩:新扎的头发翘着,说话还带着童音却已经会耍小聪明。跟着大人照镜子时,突然指着街头喊"救月亮"(可能是看到铜镜反光或灯笼)。这里捕捉到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像现在小孩指着云朵说"棉花糖"一样生动。
第三首最有深意:邻居家男孩和她同年出生,两人青梅竹马长大,互相直呼其名(古代异性直呼名字很亲密)。最后这句"到大相呼名"留白最多——可能是纯真友谊,也可能是暗恋情愫,让人联想到"郎骑竹马来"的意境。
全诗妙在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像三张老照片:灰尘里的金线毯、街头镜中的月光、青梅竹马的称呼,每个细节都藏着故事。读者能感受到古代女子们被压抑的情感,如何通过这些生活缝隙悄悄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