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隐居地,表达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战乱的逃避心态。
前两句用夸张手法描写高耸险峻的青山,说连猿猴看了都害怕,暗示这个地方人迹罕至。诗人渴望找到这样一个悬崖上的石洞居住,彻底摆脱日常琐事的烦恼。
中间四句展现了这个世外桃源的美景:清晨阳光穿透山间雾气照亮溪谷,雨后天晴时云雾在林间飘散。这些画面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后文提到的战乱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是核心思想:不要以为这里只是让人放松发呆的好地方,在遍地战火的乱世中,它更是一个能让人躲避灾祸的安全港湾。括号里的"学善"二字可能暗示诗人认为在乱世中保持善良本心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用壮丽宁静的自然景象反衬人间战乱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语言生动形象,即使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想要逃离现实、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感。
许衡
(1209—1281)怀孟河内人,字仲平,号鲁斋。性嗜学。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著作,居苏门,与枢及窦默相讲习,以行道为己任。宪宗四年,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及即位,授国子祭酒。至元二年,命议事中书省,乃上疏言事。谓“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能长久”,并指出欲使“累朝勋旧改从亡国之俗”,阻力必大。多奏陈,然其言多秘,世罕得闻。又定朝仪、官制。拜中书左丞,劾阿合马专权罔上,蠹政害民。改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选蒙古子弟教之。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授时历》成。以疾归。卒谥文正。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