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漏迟(一九四五年)

客愁深几许。
风高月冷,扁舟南浦。
慢桨轻桡,漫惹荻花芦絮。
任使波光照影,奈流水无心延伫。
凭望处。
渔村夜悄,满汀凫鹭。
只今兴味消沉,剩意倦情慵,病余羁旅。
十载飘游,都被俗尘牵误。
幸有诗篇伴我,争胜似欢歌狂舞。
谁与语。
寂寞断烟残雨。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1945年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深夜独处时的孤寂心情,像一篇用古诗词形式写的"深夜emo日记"。

上半部分像电影镜头: 开头就是深夜江景——冷风、孤月、小船停靠码头,船桨划过水面时带起芦苇花絮。水面波光映出人影,但流水无情根本不为谁停留。镜头拉远,整个渔村都睡了,只有沙洲上野鸭白鹭静静待着。这些景物都透着清冷孤独的味道。

下半部分直抒胸臆: 诗人说自己十年来到处漂泊,被生活琐事消磨得精疲力尽,现在生病在外更觉凄凉。但好在还能写诗排解寂寞,这比去热闹场合强颜欢笑更实在。最后两句最扎心——满肚子心事没人可说,只能对着将熄的炊烟和零星的夜雨发呆。

全词妙在: 1. 用"风高月冷""断烟残雨"等景物当心情滤镜,把抽象愁绪变成可感的画面 2. "流水无心延伫"这种拟人写法,让自然景物都显得冷漠,反衬人的孤独 3. 结尾"谁与语"三字突然从写景转到内心独白,产生强烈的孤独冲击力

就像现代人深夜发朋友圈配张冷清夜景,再写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古今的孤独感其实相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