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

寰区皆是火,何地避炎官。
散发松阴下,挂巾石壁间。
诗题疏竹润,酒入碧筒寒。
不必频挥羽,清风无汗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易懂的分析:

《避暑》这首诗主要描述了诗人在炎炎夏日寻找避暑胜地并享受清凉的过程。让我们逐句解析这首诗。

首句“寰区皆是火,何地避炎官”,诗人感叹整个地区都像被火焰包围,问到哪里可以避开这炎热的酷暑。这反映了诗人在夏日寻找清凉的心情非常迫切。诗人感到困惑和烦恼,因为炎热的天气让他感到不适。

接下来,“散发松阴下,挂巾石壁间”,诗人找到了避暑的地方,他把头发散开坐在松树荫下,并将头巾挂在石壁上。这显示了他找到了一个凉快舒适的地方,可以享受自然的清凉。松树的阴影和石壁的凉爽让他感到舒适和放松。这里的环境成为了他暂时的避暑胜地。

在第三联,“诗题疏竹润,酒入碧筒寒”,诗人进一步描绘他所在的环境。他用诗记录下疏竹的清新和湿润感,同时享受从碧绿的筒中倒出的清凉酒。这里的“疏竹润”和“碧筒寒”反映了环境的清新和凉爽,使得诗人感到愉悦和舒适。同时,他也借酒消暑,享受饮酒带来的凉爽感觉。这一联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和他如何融入其中享受清凉的过程。

最后一句“不必频挥羽,清风无汗颜”,诗人表示他不需要频繁挥扇来寻找风来解热,因为自然风已经足够清凉让他不再出汗。这再次强调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有多么凉爽舒适。他用一种自然的方式消解了酷暑带来的不适和烦恼。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他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来避暑的喜悦心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炎热夏季追求清凉的心境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赵友直

赵友直,字益之,号兰洲,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良坡子。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与祖必蒸、父良坡同登进士第,授桐川簿、迁知县事。帝炳祥兴元年(一二七八),父于广州抗元死难,友直冒死舆尸归葬,后隐居眠牛山,自号牛山子,学者称师干先生。事见清乾隆《绍兴府志》卷三一、五五,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七。赵友直诗,据清道光本《历朝上虞诗集》所录,编为一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