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题(乙未)

大雅凌迟道未孤,敢闻玉女笑投壶。
吟痕渍泪声难振,砾石磨磷器不觚。
几代侏儒成饱鬼,半坡汗血已庸奴。
苍茫夜梦厓山下,十万浮沉有我躯。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沉痛的笔调描绘了一个道德沦丧、人才埋没的乱世景象,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愤之情。

首联"大雅凌迟道未孤,敢闻玉女笑投壶"用对比手法开篇:高雅文化正在衰败("大雅凌迟"),但正道仍未断绝("道未孤");与此同时,却听见仙女们("玉女")只顾玩乐("笑投壶")。这种强烈的反差暗示着社会价值观的混乱。

颔联"吟痕渍泪声难振,砾石磨磷器不觚"用两个比喻描写人才被摧残:诗人泪痕斑斑却无人倾听("声难振"),就像美玉被碎石磨损("砾石磨磷"),珍贵的酒器("觚")也被糟蹋得不成样子。这两句生动表现了正直之士的艰难处境。

颈联"几代侏儒成饱鬼,半坡汗血已庸奴"继续用辛辣的比喻:卑鄙小人("侏儒")世代养得脑满肠肥,而像汗血宝马这样的英才("半坡汗血")却沦为庸人的奴隶。这种不公现象让诗人痛心疾首。

尾联"苍茫夜梦厓山下,十万浮沉有我躯"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苍茫夜色中梦见南宋最后血战的厓山(象征气节之地),在十万殉国者的身影中,赫然看见自己的身躯。这个震撼的梦境,既表达了对气节的追慕,也暗含愿为理想献身的决心。

全诗通过"泪痕美玉/碎石"、"汗血宝马/庸奴"等鲜明对比,以及结尾悲壮的梦境,成功塑造出一个在浊世中坚守气节的诗人形象。诗中沉郁顿挫的节奏与激愤悲凉的情感相互交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