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莼

向南塘、风吹鱼浪,曲尘不染深碧。
西泠短艇红桥曲。
隔浦斜阳渔笛。
潭影织。
见罗袖、轻笼素腕全无力。
倚舷欲摘。
似半折瑶簪,淡黄嫩紫,入手腻无迹。
疏蘋外,记得去年游剧。
汀烟满目狼藉。
曾教越女分千缕,归路月华初白。
灯照席。
费几许、春纤调送香羹出。
而今慢忆。
叹枫冷江乡,秋风起后,未返倦游客。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摸鱼儿·莼》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秋日画卷,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莼菜采摘的柔美与时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上片以动态画面开篇:南塘微风吹皱水面,像鱼群游动泛起的波纹,清澈的水中莼菜碧绿无暇。镜头转向西泠桥畔,短艇划过红桥,远处渔笛声伴着夕阳传来。采莼女子的形象尤为生动——她挽起罗袖露出白皙手腕,轻柔地采摘莼菜,动作像折断玉簪般小心翼翼。莼菜嫩黄带紫的色泽、滑腻的触感,都被比喻成"入手腻无迹",突显其鲜嫩柔滑的特质。

下片转入回忆与感慨。诗人想起去年同游时,水边蘋草杂乱,越女(江南女子)们分拣莼菜千丝万缕,归途已是月色初上。最温馨的是夜晚灯下,她们用纤手将莼菜调制成羹汤的场景。而如今秋风再起,枫叶染红江岸,那些曾经同游的人却未归来,"倦游客"三字透露出对往昔欢聚的怀念与物是人非的怅惘。

全词精髓在于: 1. 以莼寄情:通过采摘莼菜的柔美过程,隐喻对美好时光的珍视。莼菜的鲜嫩易逝,恰似欢乐时光的短暂。 2. 光影流动:斜阳、月华、灯影的交替,构成时光流逝的视觉线索。 3. 今昔对比:去年热闹的"游剧"与今年"枫冷江乡"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最后三句像一声轻叹,留下余韵。

词中江南水乡的采莼场景,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也暗含"莼鲈之思"的典故(古人用莼菜和鲈鱼比喻思乡之情),让读者在鲜活的画面中感受到淡淡的乡愁与人生况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