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戍边战士南归途中的复杂心情,通过几个关键场景传递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开篇"北别黄榆塞"用北方边境常见的黄榆树点明战士离开驻守的边关,而"白云乡"这个充满仙气的词暗示着对南方故乡的思念。一北一南的对比,立刻拉开了空间距离感。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是一个孤独的小船顺流而下经过鄱阳湖(彭蠡),接着镜头切换到倒映在江水中的月亮,这两个意象共同营造出漂泊无依的氛围。然后镜头特写到战士满身的伤痕,这是他为国征战留下的印记,看着这些伤痕,不禁让人为他的付出感到痛惜。
最后两句最耐人寻味。诗人特意提醒战士不要渡过汨罗江(屈原投江处),这个典故用得巧妙。表面是怕战士触景生情,实际暗含两层意思:既担心他像屈原那样因忧国而选择极端,又隐晦地表达在忠君(戍边)与尽孝(回乡)之间,战士已经承受了太多煎熬。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边塞景物、江湖夜月、伤痕累累的身体这些具体形象,让读者自己感受到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身心创伤,以及那些难以言说的忠孝两难。最后用历史典故收尾,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于濆
于濆,字子漪,自号逸诗,晚唐诗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初(约876年前后)在世。咸通二年(681年)举进士及第,仕终泗州判官。濆患当时诗人拘束声律而入轻浮,故作古风三十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有《于濆诗集》、《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