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十五 石流篇
石上流水,湔湔其波。
发源幽岫,永归长河。
瞻彼逝者,负月其偕。
子在川上,惟以增怀。
嗟我殷忧,载劳寤寐。
遘此百罹,有志不遂。
行年倏忽,长勤是婴。
永言没世,悼兹无成。
幸遇开泰,沐浴嘉运。
绥带安寝,亦又何愠。
古之为仁,自求诸己。
虚情遥慕,终于徒已⑴。
发源幽岫,永归长河。
瞻彼逝者,负月其偕。
子在川上,惟以增怀。
嗟我殷忧,载劳寤寐。
遘此百罹,有志不遂。
行年倏忽,长勤是婴。
永言没世,悼兹无成。
幸遇开泰,沐浴嘉运。
绥带安寝,亦又何愠。
古之为仁,自求诸己。
虚情遥慕,终于徒已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面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挫折时的复杂心境,既有无奈也有自我宽慰。全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1. 流水意象(前六句) 诗人用石头上的流水起兴,描写溪水从幽静山谷发源,最终汇入长河。这里用"逝者"双关,既指流走的河水,也暗指消逝的时光。月亮倒映水中的画面很美,但站在河边的诗人却只感到惆怅——就像孔子当年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一样。
2. 人生困境(中间八句) 诗人直接倾诉自己的苦闷:整夜失眠的忧虑,接二连三的灾祸,壮志难酬的痛苦。最扎心的是"行年倏忽"四句,说年华飞逝却总被劳碌缠身,恐怕到死都一事无成。这些句子像现代人的深夜emo,充满中年危机的焦虑感。
3. 自我开解(最后六句) 情绪出现转折,诗人试着安慰自己:幸好生在太平年代,能吃饱穿暖就该知足。最后点出核心道理——真正的修养要靠自己实践,光空想羡慕别人是没用的。这个结尾很像现代心理学的"关注当下,改变能改变的"理念。
全诗的魅力在于真实呈现了人类共通的困境:明知时间无情流逝,明知理想可能落空,却还要在焦虑中找到继续生活的勇气。那些"失眠""焦虑""自我安慰"的瞬间,今天的读者依然能感同身受。诗人最终给出的解决方案既不是逃避也不是颓废,而是接受现实后的从容,这种智慧特别打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