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西巴纵麑
译文及注释
孟孙猎而得麑(ní),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与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采用他把他作为儿子的老师。左右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纵麑:放走小鹿。麑,小鹿。窃:私自。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使:派,命令,让。猎:打猎。烹:烧,煮。啼:啼叫。忍:忍心。居:过了。以为:把...当作。安:哪里。诚:的确。持:拿着。纵:放走。逐:赶走。其:他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拿回去烧煮它。母鹿跟随着秦西巴并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将幼鹿)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回来后,寻找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啼叫,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还给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采用他把他作为儿子的老师。左右大臣和侍卫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把他作为您儿子的老师,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注释
纵麑(ní):放走小鹿。麑,小鹿。
窃:私自。
太子傅:太子的老师;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
使:派,命令,让。
猎:打猎。
烹:烧,煮。
啼:啼叫。
忍:忍心
居:过了
以为:把...当作
安:哪里
诚:的确
持:拿着
纵:放走
逐:赶走
其:他的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个故事讲的是孟孙打猎抓到一只小鹿,让手下秦西巴带回去煮了吃。秦西巴路上看见鹿妈妈一直跟着哀嚎,实在不忍心,偷偷把小鹿放了。孟孙知道后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但一年后,却突然请秦西巴回来当自己儿子的老师。手下都不理解,孟孙解释说:"他对一只小鹿都能心软,何况对人呢?"
这个故事用三个转折点传递了深刻道理: 1. 第一次转折是秦西巴违抗命令放生小鹿,展现了他珍贵的恻隐之心。这种对弱小生命的怜悯不是软弱,而是人性最闪光的部分。
2. 第二次转折是孟孙的愤怒,反映了现实中领导往往更看重服从性。但故事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用第三次转折打破常规。
3. 孟孙最终看中的正是秦西巴的"不忍之心",说明真正优秀的品质经得起时间考验。一个对动物都有爱心的人,教育孩子时必然更重视培养仁德。
这个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两个智慧: - 表面看是善良终得回报的老套剧情,实则揭示了用人智慧:专业技能可以培养,但发自内心的善良才是教育者最核心的品质。 - 用"小鹿放生"这个生活化场景,把"仁爱之心"这个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让人明白真正的善良不分对象,是一种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