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短长亭,古今情。楼外凉(liáng)蟾(chán)一晕生,雨馀(yú)秋更清。
短亭长亭,古今离情。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雨后的秋天格外凄清。
山驿(shān yì):山路上的驿站,指作词之地。长相思: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短长亭:古代驿道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此代指行旅、行程。古今情:古今相同的离情。凉蟾:秋月。晕:月晕,月亮四周的光环。馀:剩下、遗留。
暮云平,暮山横。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
浮云淡淡,远山茫茫。秋叶落地声伴着孤雁哀鸣,远游的行人不忍听。
横:地理上指东西向,此指远山迷茫。和:应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短亭长亭,古今离情。高楼外清冷的月亮被罩上了一圈光晕,雨后的秋天格外凄清。
浮云淡淡,远山茫茫。秋叶落地声伴着孤雁哀鸣,远游的行人不忍听。
注释
山驿(shān yì):山路上的驿站,指作词之地。
长相思: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又名《相思令》、《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
短长亭:古代驿道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此代指行旅、行程。
古今情:古今相同的离情。
凉蟾(liáng chán):秋月。
晕:月晕,月亮四周的光环。
馀(yú):剩下、遗留。
横:地理上指东西向,此指远山迷茫。
和:应和。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词人早年所作。当时词人屡试不第,羁旅异乡,几欲灰心,恰逢阴雨,彻夜难眠,雨后登亭,临亭就所望所感而发此作。
赏析
《长相思》为万俟咏写行旅之作,上片点明时序和地点,下片含蓄表达行人的愁思。通篇萧疏冷落,情在言外。这首词全词围绕着词人于秋季雨后登亭的所见所闻,秋季雨后的凄凉孤寂的氛围,烘托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上片起首两句,写山驿望中所见,兼含旅思。两个短句,从时、空两方面着笔,而想象纵横驰骋,其感情色彩增强而意境加厚。第三句客观写景:“楼外凉蟾一晕生。”这句话写到小楼在月影下独立,月影映衬着小楼,词人将深秋月夜描述犹如画一样。用“蟾”而不用“月”、“兔”字,不仅平仄妥贴,而且因为蟾蜍这种动物喜欢潮湿而体表是冷的,更能表现出“凉”意,“凉”字又暗示了行人触景所生的感情感情。黄蓼园说此句“仍带古今情之意”,可谓善于体会。“晕”是“雨馀”景象,又是风起的征兆,此句近启“雨余秋更清”一句,远兴“几叶秋声”一句。
下片仍是写驿楼上的所见所闻,思乡的客愁表现得更强烈。过片“暮山平”两句,扣住“山驿”的“山”字,描写日暮黄昏时的山中景象。太阳渐渐西沉,暮云合拢。远远望去,群山模糊一片,山中的暝色越来越深了。云空阔而单调,使得整首词读后给人萧瑟之感。大笔地涂抹,景象开阔而沉郁,浓重的暮色有力地烘染着游子的乡愁。“几叶秋声和雁声”,则由视觉而听觉。所见既已如此,所闻更使心惊。风吹叶落,秋声萧瑟,再加上南归大雁的鸣叫,此情此景,真让人难以承受。因而词人不禁呼出“行人不要听”,把深浓的乡思推向高潮。水到渠成,收合自然。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长相思·山驿》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行人在驿站中所见所感的情景,情感细腻,语言优美。
首句“短长亭,古今情”,一开始就点出了题目中的“山驿”,这里既有古代的长亭短亭,也有现代的情感寄托。长亭短亭通常是古代路途中的休息站,用来表达旅途中的离愁别绪,这里的“古今情”则是说这种情感是古今不变的,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对今天的情感的感慨。
接下来,“楼外凉蟾一晕生,雨馀秋更清”,意味着外面的月亮在雨后的秋夜显得更加明亮,周围的一切都显得更加清新。这里的“凉蟾”指的是月亮,“晕生”是指月亮周围的一圈光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凉意的秋夜氛围。
“暮云平,暮山横”进一步描绘了秋夜的景色,傍晚的云雾平铺在天边,远处的山峦横亘在那里。这些景物的描绘,不仅增加了画面感,也让人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辽阔。
最后,“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诗人劝导行人不要去听那秋风的呼啸和大雁的叫声。这里的“秋声”和“雁声”象征着季节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而“行人不要听”则是诗人对行人的劝勉,或许是在提醒他们,不要被这些自然的声音所困扰,更不要沉溺于离别的哀伤之中。这句也充满了哲理意味,仿佛在告诉读者,生活中有些声音是无法避免的,但更好的心态是去接受和放下。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勾勒出一幅秋夜山驿的图景,同时也传达出一种超脱的处世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