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白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注释
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赏析
温飞卿本出身名门,又颇有才气,但由于他恃才逞气,喜讥刺权贵又不受羁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与禅僧来往,诗集中有不少这类诗作。温庭筠曾任襄阳巡官,并曾在江淮一带长期游处,使他颇受南宗禅的影响。在广东罗定县西南有云际山,该诗中所写之云际寺或坐落于该山之上。云际寺里有一位僧人,温庭筠以前曾结识过。分手之后,这位僧人回到了云际寺。或许是两人有深契,这次,温庭筠以一名禅门弟子的身份远远地寻他而来。尽管他已走了很远的路程、尽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丽淡雅而又含蕴深远的图画,使他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苍苔上本没有路,但寺僧熟悉这里的一切,他踏着苍苔归去。落叶本是无声,但由于山林静谧,小鹿嬉闹踏着落叶发出了“沙沙”响声。这两个细节写出了寺僧、小鹿在这座寂静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种自然的融洽为背景,作者写禅僧的参禅生涯:燃起清香、鸣起疏磬,由此而进入清静的禅境。见到这一切,作者不由将久不见面的这位南方禅师比作惠能。不过,该诗所写的是温庭筠这位才子眼中的禅僧,他与南宗慧能的禅风是有区别的。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深山古寺的幽静景象和诗人内心的禅意感悟。
开头两句写诗人远望山寺的情景:白云像白色车盖一样笼罩着幽深的山路,东峰的弟子们远远地前来迎接。这里用"白盖"形容云朵,既形象又带着几分仙气。
中间四句细腻刻画了山寺的景致:长满青苔的小路是僧人熟悉的归途,干枯的红叶声中可见林间漫步的野鹿。高阁上飘散的清香营造出宁静境界,夜晚佛堂稀疏的磬声引发禅思。诗人通过视觉(青苔、红叶)、听觉(鹿行、磬声)、嗅觉(清香)的多重感受,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转入抒情:自从在紫桂岩前分别后,就再没见过那位佛法高深的僧人(南能代指高僧)。这里透露出诗人对清净禅境的向往,以及对知音难觅的淡淡惆怅。
全诗以清丽的笔调勾勒出远离尘嚣的佛门净地,将自然景物与禅意心境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诗中"苍苔""红叶""清香""疏磬"等意象的选择,都精准地传达出山寺特有的空灵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