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两相期 寄怀蒋山老人

自春江、折芦南渡。携家我亦东去。两两分头,隔绝烟波无数。

六朝古寺老僧来,十亩荒园狂奴住。飘泊风尘,支离天地,人生何苦。

别来多少风雨,想住山清课,米颠颜鲁。寄与封书,细把清词填谱。

袈裟晴上雨花台,蒲团月冷啼莺处。树下临池,郭外看花,几时重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一位叫蒋山的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充满了漂泊人生的感慨和对重逢的期盼。

上片(前八句)用对比手法展开: 1. 开头用"折芦南渡"的典故(暗指达摩渡江),说自己和朋友像芦苇一样脆弱,各自漂泊——一个往南,一个向东。 2. "两两分头"像电影镜头,拍出两人在烟波中背对背走远的画面,距离越来越远。 3. 接着用两个特写:朋友在南京古寺当清贫老僧,自己在十亩荒园像狂士般生活。这里"狂奴"是自嘲,说自己像古代不拘礼法的名士。 4. 最后三句直接感叹:像蒲公英一样在风尘中漂泊,在天地间活得七零八落,人生真是太苦了。

下片(后八句)转入深情回忆: 1. 先用"多少风雨"双关,既指真实天气,也指人生磨难。 2. 想象朋友在山中的雅致生活:像书法家米芾(米颠)和颜真卿(颜鲁)那样写字修行。 3. "寄与封书"这句最动人:想写封信,把思念都写成歌词寄去。就像现代人想发条长长的微信。 4. 接着用四个电影般的画面:朋友晴天穿着袈裟登雨花台,月下在黄莺啼叫处打坐,在树下临池写字,在城外看花——这些宁静画面与上片的漂泊形成强烈对比。 5. 最后一句破防:"几时重聚?"就像我们今天问老友"什么时候再见面",瞬间戳中人心。

全词妙在: - 把人生漂泊比作随风飘的芦苇 - 用"狂奴"自嘲显出豪放性格 - 对朋友生活的想象特别有画面感 - 结尾的直白发问特别打动人 就像现代人写老友:年轻时各自闯荡,听说你过得不错,什么时候能再撸串啊?只是古人写得更加含蓄优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