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妻子对远赴边疆、生死未卜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担忧。
全诗以妻子的口吻展开。前两句直接点明丈夫被征召去遥远的边疆打仗,一去不回,连书信都没有。接下来的"百战攻胡虏,三冬阻玉关"用具体数字强调战争的残酷——丈夫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在玉门关外已经度过了三个寒冬。
中间四句通过边塞的典型景物来烘托气氛:萧瑟的秋风中战马嘶鸣,猎猎作响的战旗在城头孤独地飘荡。这些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边关的荒凉,也暗示着战争的持续。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妻子独自承受着千般愁绪,多年来从未展露过笑容。"千重恨"三个字特别有力量,把妻子对战争的怨恨、对丈夫的牵挂、对团聚的渴望都包含其中。
整首诗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没有直接描写战场血腥,却通过留守妻子的视角,更深刻地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诗中"一去不言还"的无奈、"连年未解颜"的悲苦,至今读来仍能引起现代人对和平的珍视。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