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宵吟 秋感,寄六禾
井梧阴,堕叶静。蠹管和秋都冷。黄昏鼓、渐做雨溪云,预供宵永。
荡流光,泛钓艇。酹酒江山同酩。登临怕、写画笔荒寒,暮村烟顶。
梦转回潮,甚事往、沉红乍省。旧兰湘畹,暗菊陶篱,锦岸为谁靓。
哀乐笙歌屏。便觉鸥人,沧事漫领。证盟心、算有天随,今夕风月任醉醒。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萧瑟的秋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作者孤独、感伤的心境。
上片(前半部分)以秋景开篇:井边的梧桐树影幽暗,落叶无声飘零,连蛀空的竹管(可能指笛箫)都透着寒意。黄昏的鼓声伴着山雨欲来的乌云,预示这将是个漫长的秋夜。随后笔锋转向泛舟江上的画面——作者乘着小船漂流,对着江山饮酒独醉。他害怕用画笔记录这荒凉的景象,只看见暮色中村落炊烟升起。
下片(后半部分)转入回忆与感慨:潮水声让作者梦回往事,突然想起某些逝去的美好("沉红"可能指凋落的花或夕阳)。他想起屈原种植兰草的湘江畔,陶渊明采菊的篱笆边,这些美景如今为谁而存在?欢乐的笙歌早已消失,连与鸥鸟为伴的隐士生活也变得虚无。最后以豁达作结:唯有明月清风可以作证,今夜就任凭自己醉醒由心吧。
全词通过"冷、荒、暗"等字眼营造寂寥氛围,将秋景与人生感慨交织。作者用屈原、陶渊明的典故暗示自己高洁却失意的处境,最终在自然中寻求解脱。这种借景抒怀、由愁转淡的写法,典型体现了文人面对逆境时既忧郁又试图超脱的矛盾心理。
陈洵
陈洵(1871—1942),字述叔,别号海绡,是广东江门市潮连芝山人(前属新会县潮连乡),生于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 。少有才思,聪慧非凡,尤好填词。光绪间曾补南海县学生员。后客游江西十余年,风尘仆仆,蹇滞殊甚。返回广州之后为童子师,设馆于广州西关,以舌耕糊口,生活穷窘。辛亥(1911年)革命后,受到新潮流的影响,思想有所变化,是年在广州加入南国诗社。晚岁教授广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