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锦标 民国十四年黄水滔天,沿河报险。余任山东三游河务总局局长,冒雨登船巡视河上,但见水天一色,水几平堤,四无人迹,险象纷呈,真奇观也(二九年一一月二○日)
陕电飞来,全河告急,浩浩荡荡无际。
入海狂涛怒浪,汹涌排山,奔腾如矢。
工兵咸出动,早严防、日无停晷。
唯鲁河、地处下游,抢险尤须拚死。
谁念从公忠职。
黄水滔天,独上红船巡视。
况又暴风霪雨。
水几岸平,浪将堤毁,孤舟天已黑。
冀涛声、吼更加厉。
两河岸、秸埽如林,一任溜狂洪恣。
入海狂涛怒浪,汹涌排山,奔腾如矢。
工兵咸出动,早严防、日无停晷。
唯鲁河、地处下游,抢险尤须拚死。
谁念从公忠职。
黄水滔天,独上红船巡视。
况又暴风霪雨。
水几岸平,浪将堤毁,孤舟天已黑。
冀涛声、吼更加厉。
两河岸、秸埽如林,一任溜狂洪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生动记录了1925年黄河大洪水时,作者作为治河官员亲临险境的震撼场景。
上阕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展现洪灾全貌:开头就像紧急电报突然切入,黄河全线告急,洪水漫无边际。怒浪像发狂的野兽冲向大海,浪头比山还高,水流快得像射出的箭。所有治河人员日夜不停抢险,尤其山东段作为下游,抗洪就像在拼命。
下阕转为第一人称特写:在人人自保的危难时刻,作者独自乘着红色巡查船出巡。暴雨狂风中的黄河几乎与堤岸齐平,浪头随时可能撕毁堤坝。天黑后的小船更显孤独,但作者反而希望浪声更响——这样能更清楚判断险情。结尾的治河场景尤为震撼:两岸密密麻麻的防汛材料(秸埽)像森林般矗立,与肆意咆哮的洪水形成强烈对抗。
全词最打动人心的,是两种力量的碰撞:一方面是毁灭性的自然暴力,另一方面是治河人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防线。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壮,但通过"独上红船""孤舟天黑"等细节,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舍生忘死的职业坚守。最精妙的是结尾画面,用"如林"的防汛材料对应"狂恣"的洪水,无声传递着人定胜天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