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再和前篇非惟格韵高绝而语意郑重相与甚厚因复用韵答谢之(元祐己巳正月)

忆从南涧北山边,惯见岭云和野烟。
山深路僻空吊影,梦惊松竹风萧然。
杖藜芒屩谢尘境,已甘老去栖林泉。
春篮采朮问康伯,夜灶养丹陪稚川。
渔樵每笑坐争席,鸥鹭无机驯我前。
一朝忽作长安梦,此生犹欲更问天。
归来未央拜天子,枯荄敢自期春妍。
造物潜移真幻影,感时未用惊桑田。
醉来却画山中景,水墨想像追当年。
玉堂故人相与厚,意使嫫母齐联娟。
岂知忧患耗心力,读书懒去但欲眠。
屠龙学就本无用,只堪投老依金仙。
更得新诗写珠玉,劝我不作区中缘。
佩服忠言匪论报,短章重次木瓜篇(以上同上书卷四二)。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苏轼(子瞻)晚年写给朋友的回赠之作,表达了他历经官场沉浮后向往山林生活的复杂心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篇到"鸥鹭无机驯我前") 苏轼回忆自己曾经隐居山林的逍遥日子:在南涧北山间漫步,看云烟缭绕,虽然深山冷清只有影子作伴,但松竹风声反而让他觉得宁静。他穿着草鞋拄着藜杖远离尘世,甘心老去与清泉林野为伴。白天采药访友(康伯指懂医术的朋友),夜晚炼丹修道(稚川指道家葛洪),渔夫樵夫都和他随意相处,鸥鹭也亲近他——这些画面展现了他理想中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第二部分("一朝忽作长安梦"到"感时未用惊桑田") 笔锋一转,写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突然被朝廷召回做官(长安梦),明明知道枯草(自比)难再逢春,却还是想为国效力。他用"造物弄人"来形容命运无常(桑田变沧海典故),表面说不用为世事变迁惊讶,实则暗含无奈。

第三部分("醉来却画山中景"到结尾) 描写当下的矛盾生活:喝醉时画山水寄托理想,玉堂(翰林院)的同僚们对他很好,甚至像把丑女(嫫母)夸成美女一样鼓励他。但他已心力交瘁,读不进书只想睡觉,感叹学的屠龙术(比喻高超但无用的才能)不如学佛(金仙)养老。最后感谢朋友赠诗劝他远离俗世,他郑重回应说这份情谊像《诗经》中"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一样珍贵。

全诗精髓: 通过隐居与出仕的强烈对比,苏轼展现了一个老年文人的典型困境:身体在官场应付,灵魂却渴望归隐。诗中"梦""醉""画"这些意象特别生动,把那种"身在朝堂心在野"的撕裂感写得淋漓尽致。最后对朋友的感谢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认同"远离名利场"的劝告,这种坦诚让诗歌格外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