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道中二十韵

已逐黄尘老,初为故国行。
计程随逆旅,问俗愧诸生。
顿顿舂新谷,村村护旧茔。
建旗看屋峻,鉴发得溪清。
险莫惊新岭,行当慎考坑。
人烟愁处绝,衰草望中平。
晓日迎过渡,轻风送出城。
天心藏暮雨,冬气发初晴。
径转逢樵唱,山幽忆鸟鸣。
忽惊苍树断,知有白云横。
稻草盘空挂,松毛近火擎。
林深霜作色,溪响碓无声。
阡陌随山曲,陂塘待雨盈。
劳人下担急,健妇把锄轻。
野宿惟防虎,山城竟卖鲭。
西江时转粟,南国久停钲。
昨者闻传诏,三方尽撤兵。
云帆朝不至,蔀屋夜常惊。
几见东家饱,先愁小市争。
曝芹谁许献,桑梓最含情。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战乱后乡村的真实面貌。

开篇写游子风尘仆仆踏上归途,沿途看到村民们忙着舂米、守护祖坟,展现出乡村生活的朴实。诗中用"稻草盘空挂"、"松毛近火擎"等生动细节,描绘出农家特有的生活场景。

随着行程推进,诗人注意到战乱带来的影响: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但同时也看到希望——冬日的阳光、清晨的微风、樵夫的歌声,这些自然景象暗示着和平的曙光。

诗中特别提到"三方尽撤兵"的消息,反映了百姓对战争结束的期盼。但结尾笔锋一转,用"蔀屋夜常惊"道出民众仍心有余悸,而"几见东家饱"则点明民生凋敝的现实。

全诗最动人的是对故乡的深情,"桑梓最含情"一句道出游子对家乡的眷恋。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既展现了战乱创伤,又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汪楫

(1626—1689)江南休宁人,居扬州,字舟次,号悔斋。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检讨。曾充册封琉球正使。旋为河南府知府,官至福建布政使。早负诗名,与汪懋麟并称“二汪”。有《悔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