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nuó)苍生应未休。
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那:奈何的合音,对 ......怎么办。未休:未得安宁。莫言:不必说。其那:怎奈。未休: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空:徒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自从来到州县已过五秋。
别说圣明君主长不任用,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
看那人间岁月好似流水,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
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
注释
客舍:旅馆。两省:唐时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此指中书、门下两省。旧游:旧友。幕:指剑南节度使幕府,治所在今成都。
出守,出任地方官,指作嘉州刺史。五经秋:经历了五个秋天,过了五年。三度为郎:岑参曾五次为郎:祠部员外郎(礼部)、考功员外郎(吏部)、虞部员外郎(工部)、屯田员外郎(工部)、库部员外郎(兵部)。三为虚数。白头:诗人此时五十四岁。
那(nuó):奈何的合音,对······怎么办。未休:未得安宁。莫言:不必说。其那:怎奈。未休: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空:徒然。
创作背景
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为词人的写怀之作,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
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
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
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穷苍草转深,闭门日将夕”(同上),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感慨的诗,同时抒发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当下处境的无奈。
首先,从标题来看,“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诗人身处客舍,在秋季感受到悲伤,回忆起了曾经的两省游历,并感慨地呈现给幕中的各位公卿。
开头两句“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诗人直言自己三次成为郎官就已经白了头发,自从被外放出守已经五年过去了。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诗人表示不要认为圣明的君主长期不用你,其实百姓还在劳苦之中没有休息。这里既有诗人对自己境遇的自嘲,也有对君主和百姓的关切。
然后,诗人转向眼前的景象:“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人间的岁月就像流水一样一去不返,而客舍里秋风已经再次吹起。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强烈感受,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最后两句“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诗人表达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无奈。不知道这些心事应该向谁诉说,只能听到江上的蝉鸣充满耳朵。这里既有诗人孤独无依的情感,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光和境遇的感慨。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深沉,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