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
路局苲。虎豹嗥动。鸡惊禽失。群鸣相索。登高山。奈何蹈盘石。
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
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陌上桑》是一首描写古代士兵离乡从军、艰苦征战的诗歌,用直白的语言道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思乡的哀愁。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离乡之苦(开头到"求阡陌") 诗人用"弃故乡、离室宅"六个字直接点明主题,像我们现代人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的心情,但更残酷的是被迫远赴战场。"披荆棘"二句生动描写行军路上要徒手拨开带刺的灌木找路,比"跋山涉水"更有画面感。
2. 行军之险("侧足独窘步"到"荫松柏") 这部分像电影镜头般展现危险场景:在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虎豹嗥动"),士兵们吓得连野鸡都炸窝乱飞("鸡惊禽失"特别形象)。最震撼的是"登高山"这段,踩着松动的大石头("盘石"),穿过原始森林("树木丛生"),晚上只能睡在杂草丛里("寝蒿草"),靠着松柏树休息。这些细节比直接说"环境恶劣"更有说服力。
3. 思乡之痛(最后六句) 夜里偷偷哭得枕头都湿了("涕泣雨面"这个比喻很新鲜),战友越来越少("日零落"暗示伤亡),最后两句"惆怅窃自怜,相痛惜"写得特别心酸——既为自己难过,也为同伴伤心,这种双重痛苦正是长期征战的真实心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全是具体的生活场景,没有空喊口号 - 用行军日常细节反映战争残酷(比如拨荆棘、踩石头) - 动物描写(虎豹、野鸡)让荒凉环境更真实 - 最后流泪的画面让铁血战争有了人性温度
就像用手机拍了一段古代士兵的Vlog,让我们看到光环背后的血汗眼泪。
曹丕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