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自游览荒废山园时的所见所感。诗人用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沧桑之美。
开篇"闲园莽萧瑟"直接点出山园的荒凉,正午时分的独游更添孤寂。随后用竹鸡啼鸣、松鼠窜跳的动感画面,打破了园林的寂静,让人感受到自然生命力的顽强。
"旅葵长过人,藤花落如雨"这两句特别精彩:野草长得比人还高,藤花像雨点般飘落,既写出植物疯长的野趣,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惆怅。诗人联想到当年建造者耗费数年心血,虽然比不上历史上著名的豪华园林,但依稀能看到类似王维辋川别墅的雅致。
结尾最令人回味:当年华丽的诗文已随荒烟消散,显赫的名声也埋入黄土。连山涧的泉水都哽咽不流,仿佛在诉说这片园林的兴衰故事。这里把泉水拟人化,让自然景物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比直接抒情更有感染力。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眼前荒芜的实景,切换到当年的建造场景,最后拉远到历史长河。通过一个小园林的变迁,折射出万事万物盛衰无常的哲理,让人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淡淡的物是人非的忧伤。
沈德潜
沈德潜(1673~1769 )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诗人。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成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叶燮门人,论诗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之诗教。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但少数篇章对民间疾苦有所反映。所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又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流传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