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王太常僧达诗(王僧达答诗别见。)

玉水记方流,璇源载圆折。
蓄宝每希声,虽秘犹彰彻。
聆龙■(目祭)九渊,闻凤窥丹穴。
历听岂多士,岿然觏时哲。
舒文广国华,敷言远朝列。
德辉灼邦懋,芳风被乡耋。
侧同幽人居,郊扉常昼闭。
林闾时晏开,亟回长者辙。
庭昏见野阴,山明望松雪。
静惟浃群化,徂生入穷节。
豫往诚欢歇,悲来非乐阕。
属美谢繁翰,遥怀具短札⑴。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是南朝诗人颜延之写给朋友王僧达的赠诗,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赞美和隐居生活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以珍宝比喻友人品格 前八句用"玉水""璇源(美玉般的泉水)"比喻友人出身高贵,就像深藏地底的珍宝即使不发声(希声)也难掩光芒。又用"聆听深渊龙吟""看见丹穴凤凰"的典故,形容友人如同稀有珍贵的龙与凤,在众多人才中(多士)依然卓尔不群。

二、赞美友人的社会影响 "舒文广国华"六句说友人的文章彰显国家文化,言论被朝廷重视,道德光辉照耀全国,美名传遍乡里。但这样一位名人却选择"侧同幽人居",过着白天关着柴门(郊扉昼闭)的隐居生活,只有德高望重者(长者)的车辙才会偶尔到访。

三、向往隐居的复杂心境 最后八句描绘隐居环境:庭院可见山野景色,远望白雪青松。诗人在静思中感悟万物变化(群化),想到人生短暂(徂生),不禁感叹:纵然预想归隐会快乐,但真正到来时又难免感到悲凉。最后表示要用书信(短札)继续传递这份情谊。

全诗妙在将说理与写景结合,用"龙渊凤穴""白雪青松"等鲜明意象,把抽象的品德描写得可视可感。结尾"欢歇""悲来"的矛盾心理,真实展现了古代文人在仕隐选择间的复杂心态。

颜延之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曾祖含,右光禄大夫。祖约,零陵太守。父显,护军司马。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