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

白马黄金鞍,蹀躞柳城前。问此何乡客,长安恶少年。

结发从戎事,驰名振朔边。良弓控繁弱,利剑挥龙泉。

披林扼凋虎,仰手接飞鸢。前年破沙漠,昔岁取祁连。

折冲摧右校,搴旗殪左贤。昆弥还谢力,庆忌本推儇。

海外平遐险,来庭识负褰。三韩劳薄伐,六事指幽燕。

良家选河右,猛将征西山。浮云屯羽骑,蔽日引长旃。

自矜有馀勇,应募忽争先。王师已得隽,夷首失求全。

鼓行徇玉检,乘胜荡朝鲜。志勇期功立,宁惮微躯捐。

不羡山河赏,谁希竹素传。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英勇善战的少年将军形象,充满豪迈的英雄气概。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少年英雄的成长故事 诗中的主角是长安城里一个"恶少年"(指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他从小立志从军("结发从戎事"),凭借高超武艺(能拉开强弓、挥舞宝剑)和过人胆识(敢徒手搏虎、射落飞鹰),在边疆屡立战功,逐渐成长为威震四方的名将。

2. 震撼的战场画面 诗人用"破沙漠""取祁连"等简洁有力的词句,带我们穿越到古代战场。特别是"折冲摧右校,搴旗殪左贤"这两句,生动展现了少年将军冲锋陷阵、斩杀敌将、夺取军旗的英姿,就像看战争电影的特写镜头。

3. 纯粹的英雄精神 这位将军最打动人的地方,是他不求封赏("不羡山河赏")、不图虚名("谁希竹素传")的品格。他参军只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热血("应募忽争先"),甚至做好了牺牲准备("宁惮微躯捐"),这种纯粹的家国情怀在今天依然令人敬佩。

4. 独特的艺术表现 诗人用"白马黄金鞍"开篇就塑造出威风凛凛的形象,后续通过"浮云屯羽骑,蔽日引长旃"等夸张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全诗像一组快节奏的蒙太奇,把少年从市井到战场的蜕变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最核心的魅力,在于它用热血沸腾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推崇的英雄形象:既有"十步杀一人"的勇武,又有"事了拂衣去"的洒脱。这种将个人武艺与爱国情怀结合的精神品质,正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诗意表达。

王胄

王胄(558~613年),字承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润州建康城(今江苏南京),王导八世孙。隋朝大臣,文学家。少有逸才,初仕陈朝,陈亡入隋,晋王杨广引为学士。大业初年,为著作佐郎。从征辽东,进授朝散大夫。生性疏率不伦,自恃才高,凌傲时人。杨玄感常与交游,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谋反败亡,潜还江左,被捕坐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