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酬袁使君高春游鶺鴒峰兰若见怀

鶺鴒中峰近,高奇古人遗。常欲乞此地,养松挂藤丝。
昨闻双旌出,一川花满时。恨无翔云步,远赴关山期。
跻险与谁赏,折芳应自怡。遥知忘归趣,喜得春景迟。
已见郢人唱,新题石门诗。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对友人袁使君春游鶺鴒峰兰若的怀念和向往。

开篇"鶺鴒中峰近"四句,直接表达了对这座山峰的喜爱——它离得不远,又保留着古人留下的奇景,让人想在这里隐居,种松树、挂藤蔓,过上闲适的生活。

"昨闻双旌出"四句是转折:听说你(袁使君)带着仪仗出游,正是山花烂漫的好时节。可惜我没有腾云驾雾的本事,不能立刻赶去和你同游。这里既有对友人出行的关切,又流露出不能同行的遗憾。

"跻险与谁赏"六句是想象:你现在应该正独自攀登险峰、采摘山花自得其乐吧?我虽然不在场,但能想象到你沉醉春景、流连忘返的样子。最后两句用典故收尾——就像古代郢人善歌、石门多题诗一样,相信你这次出游也一定会有新的佳作。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把对友人的牵挂、对山居的向往、对春景的喜爱都融入其中。最打动人的是那份真挚的情谊:虽然不能同行,但心始终与友人同在,甚至能想象到对方游玩的快乐。这种"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感,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