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乘船穿行于七里泷峡谷时的生动景象,通过船与自然力量的互动,展现了人在壮阔山水间的渺小与坚韧。
开篇四句像一组动态镜头:船随山势转弯时,总撞上逆风,一座座山峰突然挡在面前,让人错觉水路已到尽头。这里用"屡转""当面起"等动作感强烈的词,让读者仿佛置身摇晃的船舱,感受到行船的艰难和山势的压迫感。
中间四句形成巧妙对比:远处来船像被山峰"吐"出来似的轻快掠过,而自己的船却要慢慢摇橹,顺着江水缓缓东行。一快一慢之间,既写出不同船只的状态差异,也暗含对顺境者的淡淡羡慕。
最后四句转向环境特写:风浪撕扯着水面,把绿色江波打碎成迷蒙水雾;抬头看见倾斜的山影,夕阳把淡红色的光斑驳地投在岩壁上。这些光影色彩的描绘,为紧张的行船过程蒙上一层梦幻滤镜,让险境中透出诗意。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与自然较劲又共存"的微妙平衡——人用柔橹对抗逆风,浪花与狂风彼此撕扯,连阳光都成了飘忽不定的配角。这种既挣扎又妥协的航行状态,恰似人生某些艰难前行的时刻,在阻力中保持自己的节奏。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为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