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韵
孔明本躬耕,樊迟请学稼。
力田乃有秋,暑雨敢咨夏。
圣贤每忧民,孔墨不遑暇。
因思比岁饥,可谓越俗乍。
岂惟农夫惊,亦使达官怕。
仓无矫制发,米涌在东价。
居然望丰年,譬彼求时夜。
画壤来福星,上熟压中下。
二麦剩割云,五菜纷绕舍。
苗根舒薤本,黍莟拆榴罅。
龙鳞原镂塍,燕尾水分汊。
毨兽将西成,秧马岂虚跨。
劭农收奇勋,省敛不更驾。
豫为鄞乡谋,复广它山{左王右霸}。
功比昔贤倍,政随时雨化。
愿刻可斋诗,端与雅颂亚。
力田乃有秋,暑雨敢咨夏。
圣贤每忧民,孔墨不遑暇。
因思比岁饥,可谓越俗乍。
岂惟农夫惊,亦使达官怕。
仓无矫制发,米涌在东价。
居然望丰年,譬彼求时夜。
画壤来福星,上熟压中下。
二麦剩割云,五菜纷绕舍。
苗根舒薤本,黍莟拆榴罅。
龙鳞原镂塍,燕尾水分汊。
毨兽将西成,秧马岂虚跨。
劭农收奇勋,省敛不更驾。
豫为鄞乡谋,复广它山{左王右霸}。
功比昔贤倍,政随时雨化。
愿刻可斋诗,端与雅颂亚。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古代圣贤关心民生为切入点,用生动的农耕景象展现了丰收的希望和对治国安邦的思考。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圣贤忧民的传统(前六句) 开篇用诸葛亮躬耕、孔子学生樊迟学种地的典故,说明连圣贤都重视农业生产。诗人强调只有踏实耕种才能有收获,圣贤们再忙也不忘关心百姓温饱。
2. 饥荒带来的震撼(接下来八句) 描写近年饥荒让所有人恐慌——不仅是农民,连官员都害怕。粮价飞涨时,人们渴望丰收就像黑夜盼天明一样迫切。这里用"米涌在东价"形象表现粮价暴涨的危机感。
3. 丰收的美好图景(随后十二句) 用一连串鲜活的农耕意象描绘理想中的丰收场景:麦浪如云、菜园环绕、庄稼茁壮生长。特别用"龙鳞"形容田埂、"燕尾"比喻水渠,把农田写得充满艺术美感。动物们也预示着好收成,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4. 治国安邦的抱负(最后八句) 诗人提出要把农业成就转化为治国功绩,像古代贤臣一样兴修水利("它山坝"指水利工程)。最后自信地表示这些政绩堪比及时雨,希望自己的诗能像《诗经》中的雅颂一样被传颂。
全诗巧妙地把农耕细节与治国理想结合,用"暑雨""秧马"等接地气的农事意象,传递出"民生是治国之本"的深刻思想。诗中饥荒与丰收的对比,既展现危机感,又通过对田园的诗意描绘传递出积极希望。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