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六首 其三
宝龟尺二寸,由来宅深水。
浮游五湖内,宛转三江里。
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
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
渔人递往还,网罟相萦藟。
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
丰骨输庙堂,鲜腴籍笾簋。
弃置谁怨尤,自我招此否。
馀灵寄明卜,复来钦所履。
浮游五湖内,宛转三江里。
何不深复深,轻然至溱洧。
溱洧源流狭,春秋不濡轨。
渔人递往还,网罟相萦藟。
一朝失运会,刳肠血流死。
丰骨输庙堂,鲜腴籍笾簋。
弃置谁怨尤,自我招此否。
馀灵寄明卜,复来钦所履。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了一只大乌龟的命运故事,用乌龟的经历隐喻人生际遇,语言生动又充满哲理。
前四句说这只乌龟原本生活在深水湖底("宅深水"),自由自在地在广阔的江湖里游动。"何不深复深"突然转折——它为什么不继续待在安全的水底呢?偏要游到水浅的溱洧河(今河南双洎河)。这里用乌龟的"选择"暗示人常常主动涉足危险境地。
中间六句描绘悲剧:溱洧河水浅得连车辙都淹不了("不濡轨"),渔夫们来回撒网,乌龟最终被捕获。这里"网罟相萦藟"(渔网像藤蔓缠绕)的描写特别形象,让人感受到乌龟无处可逃的绝望。
后六句是残酷结局:乌龟被宰杀("刳肠血流死"),龟壳进献给庙堂,龟肉成为祭品。最深刻的是最后四句——乌龟能怪谁呢?是它自己选择了浅水区("自我招此否")。"馀灵寄明卜"说龟壳还被用来占卜,暗示这种悲剧仍在不断重演。
全诗像一则寓言:我们常常像这只乌龟,明知安全区却冒险涉足危险,最终自食其果。诗人用乌龟的视角让读者产生共情,那些"渔网"就像生活中的陷阱,"深水"象征明智的选择。直到今天,这种关于"选择与后果"的警示依然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