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 栀子花下有感
夜窗全黑。被一株栀子,凝来通白。拂水著烟,轻袅风枝送香雪。
三十年前往事,曾记在、康崇坊宅。见小玉、罗袂亭亭,含笑趁凉摘。
今夕。重露滴。总一任好花,满院狼籍。暗巡花侧。不见裙痕并鞋迹。
提起同心两字,人正隔、银墙千尺。花在手,谁戴也,碎挼花掷。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人在栀子花下的回忆与感伤,情感细腻动人,像一部微电影般展开。
上片从现实切入:夜晚的窗户一片漆黑,只有一株洁白的栀子花在黑暗中格外醒目。微风吹动花枝,花瓣像雪片般飘落,带着阵阵清香。这场景让作者想起三十年前,在康崇坊的老宅院里,曾见过一个叫"小玉"的姑娘。她穿着轻薄的罗裙,在夏夜乘凉时含笑摘花的模样。
下片回到现在:又是一个露水凝重的夜晚。虽然栀子花开得正好,但花瓣已零落满地。作者在花丛中徘徊寻找,却再也找不到当年那个姑娘的踪影。"同心"二字提起时,两人已被高墙阻隔,相距千尺。最后三句最是心碎:手里握着摘下的花,却不知该为谁戴上,只能把花瓣揉碎扔掉。
全词用栀子花串联起两个时空,通过"花"与"人"的对比: - 当年花下人含笑,如今花落人无踪 - 当年摘花相赠,如今揉花独伤 - 花香依旧,物是人非
这种今昔对比的手法,把对青春、爱情逝去的怅惘,表现得既含蓄又深刻。特别是结尾"碎挼花掷"的动作,把那种无处安放的思念和失落感,通过一个细节传递得淋漓尽致。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清初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54岁时参与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