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河南白尹西池北新葺水斋招赏十二韵

二室峰前水,三川府右亭。乱流深竹径,分绕小花汀。
池角通泉脉,堂心豁地形。坐中寒瑟瑟,床下细泠泠。
雨夜思巫峡,秋朝想洞庭。千年孤镜碧,一片远天青。
鱼戏摇红尾,鸥闲退白翎。荷倾泻珠露,沙乱动金星。
藤架如纱帐,苔墙似锦屏。龙门人少到,仙棹自多停。
游忆高僧伴,吟招野客听。馀波不能惜,便欲养浮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雅致的园林水景,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

开篇用"二室峰""三川府"点明地理位置,随后像导游一样带我们游览:竹林深处蜿蜒的溪流分叉环绕着小花汀,池塘一角连接着活水源头,敞亮的厅堂巧妙地利用着地形。这里既有宏观布局("堂心豁地形"),又有微观细节("床下细泠泠"的流水声)。

诗人特别擅长用动态描写让景物活起来:雨夜听着水声联想到巫峡的壮阔,秋晨望着水面仿佛看见洞庭的波光。把平静的水面比作"千年孤镜",倒映着"一片远天青",这种时空交错的比喻让人感受到景致的永恒之美。

最生动的是那些小生灵:红尾鱼搅动水波,白鸥悠闲地收起翅膀。荷叶上的露珠像珍珠滚动,沙滩上闪烁的光点如同散落的金星。藤蔓架成了天然纱帐,爬满青苔的墙变身锦绣屏风。

后段转入人文气息:这处龙门胜境少有游人,却常有仙舟停泊。诗人想邀请高僧和隐士同游,最后看着荡漾的余波,忍不住想在水面养些浮萍——这个结尾特别生活化,透露出对这片天地深深的眷恋。

全诗就像一组移动的风景镜头,从远山到近水,从建筑到生物,最后定格在诗人想养护浮萍的温情念头上,把园林山水写出了灵动的生命力。

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0